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台糖文化

    資料來源:台糖公司提供       

    橋仔頭糖業文化的緣起(由橋頭糖廠提供)

    元朝至正九年(西元一三四九年)汪大淵所著島史志略有:「台灣人煮海為鹽,釀蔗漿為酒」之說,從此可知元朝時本省已有甘蔗之生產。

    明末福建肌荒,先民數萬人移居台灣,糖業乃逐漸成為本省重要的生產事業。

    荷蘭人入侵後亦獎勵種植甘蔗,一六六二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,更屯田開墾,亟力圖強,對種蔗製糖亦加以發展推廣。

    清代統治時期仍是蔗田處處可見,糖廓遍佈各地。


    全台第一家新式製糖場
    西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,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「馬關條約」割讓台灣;日人據台時更創設新式製糖廠,以達其壓榨殖民地資材之目地。一九0一年首創台糖株式會社橋頭第一工場,成為全台第一座新式製糖廠,並於一九0二年開始生產砂糖。約一百年後的今天,為了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及國際砂糖進口價格的衝擊,停止製糖業務。

    台糖早期照片

    台糖早期照片


    全台唯一的糖業博物館
    糖業博物館前身為高雄糖廠,舊稱為「橋仔頭糖廠」,於1901年由日人所建造,為台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廠,是台灣由獸力壓榨製糖進入現代化機械壓榨製糖的第一座糖廠,亦是台灣邁向產業工業化的火車頭,當年建造之橋頭第一製糖廠,正是台灣糖業機械化的實驗室,其特有的建築、設備、景觀、歷史等糖業文化資源頗為値得現代完整保存。
    在1998年橋仔頭糖廠停止製糖後,高雄市政府指定橋仔頭糖廠為市定古蹟區,2000年更以「糖業文化園區」做為舊工業時代產業轉型之價值產業,2006年「糖業博物館」正式營運後,為使文物的展現能更充足、更具代表性,因此陸續向公司各區處所進行糖業文物的蒐集調撥事宜。目前已完成之展示內容包含有介紹台灣糖業發展歷史、台糖公司發展的演變及各時期相關之糖業文物等;展出的方式則包括了影片、圖片和實物等,其中又特別制作了製糖流程影片及電腦多媒體設備與遊客互動,增進遊客對製糖流程認識與趣味性。

    至於在園區戶外展示之文物內容有:大型農機及鐵道及車輛如甘蔗採收機、田間抓蔗機及農耕機械和各類型之五分車、台車與巡道車等糖廠特有之機器設備。另因本園區自民國90年以後即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設定文藝術村之場域,故園區主要動線上又陳列著活動後所留下的各類大型藝術作品,更為本園區憑添幾許藝文氣息。

    本園區原即定位以糖業文化歷史之展示為主要核心,再搭配各類文化休閒產業之進駐來共同營造一個休閒感性的空間,故本館定位於「以糖業文化之教育性為主要經營項目,並能提供遊客從事生態體驗、遊憩、休閒、餐飲、戶外教學之綜合性博物館」。

    本館最令人驕傲的在於糖廠原址至今仍保留了百年來完整的歷史、藝術、人文、生活等製糖工業遺址,兩座建於1901年的熱帶殖民樣式建築、黑銅聖觀音像、金木善三郎石碑、蒸汽火車頭、日本神社遺祉、日本和風式建築、製糖石車、第一座製糖廠遺祉、台灣最早的五分車鐵道、各式防空洞、紅磚水塔…等各種人文史蹟,除了人文歷史華美外,博物館區也因樹木蓊鬱孕育出生機蓬勃的生態環境,時而可見松鼠跳躍林間,時而可見樹鵲歇習樹梢,各形各色的昆蟲也在不經意中帶給參訪的遊客驚喜,97年底園區內自行車道第二期工程完成後,可經由長約5公里的林蔭車道飽覽糖博館園區與本區處的花卉農園中心。

    高雄捷運橋頭糖廠站緊鄰本園區,97年3月通車後,本園區成為遊客搭乘捷運必遊之地,為本園區帶來大量人潮與商機,為掌握此商機加速園區內資產的活化,97年度於捷運出口區先行開發,已順利完成3處招商,包含了藝文展售廠商、自行車出租廠商、珍奇異獸展示館進駐等,另自營的展售中心並針對遊客需求開發新的產品來促進遊客消費,以提升糖業博物館的休憩功能。 

          台糖辦公廳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糖之戀咖啡Shop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糖博館夜景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台糖辦公廳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糖之戀咖啡Shop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糖博館夜景

          台糖辦公室外觀照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室內陳列照片

               台糖辦公室外觀照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室內陳列照片

          戶外裝置藝術照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戶外裝置藝術照片1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戶外裝置藝術照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戶外裝置藝術照片

    糖業博物館園區古蹟之美

    糖業博物館是台灣糖業文化的見證,也是一座古蹟公園,內部除了有縣定古蹟:包括熱帶殖民樣式建築、和風式建築、等身觀音銅像、日人石碑、製糖工廠外,更留下許多歷史建築及構造物,譬如紅磚水塔、製糖石車、神社石獅、防空洞、文化鐘、蒸氣火車等。此外更是一座大自然教室:園區內有多種植物,多種鳥類、昆蟲、爬蟲類不計其數,赤腹松鼠常穿梭林間,生態極為豐富。
    除了環境優美、因為屬封閉型的園區,因此活動安全,佔地約二十五餘公頃,到處老樹林立、鳥語花香,是一個理想的戶外活動地點。

    • 保警隊建築物
      • 保警分隊建築,屬於閩南折衷形式,而其中磚牆的簡化英式砌磚形式以及木架屋頂,至今整體建築外觀及結構體仍保存完好,這些建築形式在台灣已屬少數。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保警隊建築物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保警隊建築物

    • 農務課辦公室建築
      • 入口山牆上方有通風氣窗與屋簷,此辦公室屬於閩南折衷形式,結構、屋架與磚牆面保存良好,屬於台灣光復初期建築實體。
      • 前方日式庭園,由圓形及相同圓形與圓心之切點所構成的半月圓水池,是1920年代庭園規劃常見之手法,證實當時廠區規劃的日式庭園之多樣性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農務課辦公室建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前方日式庭園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農務課辦公室建築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前方日式庭園

    • 農務課旁彈藥庫
      • 整體構造多屬為磚造,但有R.C.結構牆及上方之R.C.頂版,此防空洞兼具彈藥庫使用之特別基能考量,圓形平面設計及運彈孔有別於其他防空洞,這是兼具防衛與避難之空間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防空洞平面圖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南向立面圖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防空洞平面圖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南向立面圖

     

    • 社宅(熱帶殖民樣式建築)、(仿巴洛克式)
      • 1901年建造,已列為三級古蹟,保存這座日治時代的事務所,是橋仔頭糖廠內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。
        其風格基本上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,和一般歐洲帝國主義在熱帶地區的殖民樣式有很大的類同。建築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(避免熱帶瘴氣),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移植。所以李乾朗先生稱它們為「熱帶殖民樣式」。在台灣,橋仔頭第一製糖廠算是此種風格開路先鋒。
      • 雖然這幢建築的設計圖來自荷蘭,仍舊融入部份的和式建築風格。在屋頂方面很明顯可以看出,和日本傳統木構造房屋一樣的屋頂;屋樑則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台灣檜木,就細部的裝飾來說,除了歐洲慣用的紋飾、柱紋之外,正面的山頭上還有日本帝國特有的標誌,不過戰後為國民政府拆除。
      • 建築物上的小方孔並不是做為建築物裝飾用的,而是防禦當時抗日份子來襲擊時戰備的置槍孔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社宅        社宅頂端的雕花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防禦土匪偷襲時戰備的置槍孔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社宅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社宅頂端的雕花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防禦土匪偷襲時戰備的置槍孔

    • 金木善三郎君碑
      • 又稱三好碑,石頭、刻工、書法(文章)均屬一流,約有二公尺高,上面碑名以篆字陽刻,底下文章採楷書陰刻。
        金木善三郎是日本岡山市人,東京大學畢業後在糖廠服務二十多年,死於橋仔製糖株式會社的所長任內。廠方憑念他對橋仔頭糖廠的貢獻,特別為他立碑留念,此碑因地處偏僻,成為極少數未遭破壞的日據時代遺物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金木善三郎君碑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金木善三郎君碑

    • 觀世音銅像
      • 佛教源自印度,後來傳入中國分成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,之後又傳至日本,佛教成了共同的信仰,觀音也成了共同謨拜的對像,1902年,鈴木藤三郎社長從日本請來這尊觀音坐鎮糖廠,傳說有幾個特別原因,並不是單鈍的觀音信仰。一說糖廠佔據了橋仔頭的地理龍穴,但糖廠實質上並不夠份量承受這份殊榮,所以廠務總是無法順利推展,鈴木為了糖廠能夠運轉,費盡心力才將觀音渡海請來。另說糖廠所在地原為漢人墳地,日本人相信鬼神的存在,鈴木社長為安定人心,所以將觀音信仰帶進橋仔頭。
        經專家考證,橋仔頭糖廠的黑觀音與日本奈良藥師寺的觀音銅像(國寶級)是同一風格的作品,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,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。
      • 觀世音銅像
      • 觀世音銅像
    • 製糖石車
      • 橋仔頭新式製糖廠未成立前,所在地就是一處舊糖部,製糖石車是舊式糖的甘蔗壓榨機,它笨重的石材,要以牛力牽拉來帶動上方齒輪旋轉,將甘蔗壓榨成汁,再由下方溝槽收集,注入一大鐵桶(俗稱孔明桶)後加熱煮糖,如同前人以石臼磨豆漿一樣,荷蘭時代從印度引進的耕牛,有一部份就從事這項牽拉的工作。石車的來源大多是「唐山過台灣」時,隨著商旅或移民渡海來台,是貿易品也是穩定船身的壓艙石。常見的石車大多是以花岡岩或青斗石製成,這兩者均是上等的石材。 
      • 製糖石車
      • 製糖石車
    • 俱樂部
      • 此棟建築興始建於1901年是橋仔頭糖廠成立時的俱樂部,前方原是一片空地,乃是日本武裝部隊的練兵場。建築風格與社宅事務所同是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,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,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移殖。
        古蹟專家李乾朗先生稱它為「熱帶殖民西洋樣式建築」。雖然這兩幢建築的設計圖來自荷蘭,仍舊融入部份的和式建築風格。在屋頂方面很明顯可以看出,和日本傳統木構造房屋一樣的屋頂;屋樑則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台灣檜木。
      • 俱樂部老照片      俱樂部正門      俱樂部特寫
      •            俱樂部老照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俱樂部正門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俱樂部特寫

     

    • 製糖工廠
      • 1901年2月建造10月完工,1902年1月開始壓榨製糖,起初為200噸/日。
      • 製糖過程:
        原料甘蔗→蔗刀切斷→撕裂機→壓榨機→粗蔗汁→蔗汁加熱器→105度粗蔗汁→加灰槽→沉澱槽→清淨汁→蒸發罐→結晶罐→離心力分蜜機→包裝
      • 製糖工廠
      • 製糖工廠

     

    • 神社遺址
      • 原本的橋仔頭神社,就在今日的中山堂所在地,設立於昭和六年(1931年)十一月五日,是一座不大的木造建築,神社裡頭供奉日本天照神的牌位,四週有環繞的獻燈。
      • 國民政府將其改建為中山堂之後,據說神座被有心人藏在福德祠的倉庫裡頭,目前中山堂只遺留兩隻憨笑的獅子。
      • 石獅性別:男左女右,男開口、女閉口,男佩錢幣、踩球,女嬉子。
      • 神社遺址
      • 神社遺址
    • 防空洞
      • 防空洞是橋仔頭糖廠區內隨處見的景觀,它們是日治時代特有的產物。為避免戰爭空襲所帶來的人員死傷,在各地有挖掘防空洞。尤是糖廠這種要的產業中心,特別容易成為敵方轟炸的目標,所以廠區內每隔不遠的距離就可看見避難的防空洞。
        廠區的防空洞,它們的造型可是各有巧妙。有拱型、有方型、有的建在地上,或草堆裡,有的則鑲在壁上。防空洞所用的建材、內部的空間也各不相同。要在任何一個地方找到這麼齊全的防空洞樣式,大概不會是件輕易的事。
      • 防空洞
      • 防空洞
    • 紅磚水塔
      • 橋仔頭糖廠的紅磚水塔,是廠區內著名的景觀之一。婚紗攝影師來到糖廠出外景,紅磚水塔更是絕不錯過的背景,穿著亮麗的新娘子會在紅磚、樹蔭的陪襯中,露出最幸福的笑容。
        這座紅磚水塔主要是供糖廠招待所給水使用,糖廠招待所所招待的人,大多是來歷不淺的訪問官員。這座典雅的紅磚建築,也的確足以和招待所的貴氣相輝映。仔細欣賞言座水塔,在它簡單的結構中包含有方形、扒形、圓形 、三角形造型。正面看,水塔有形的變;側邊瞧,則具拱廊的層次效果。其砌磚技術紮實,平穩的建構中又不流於呆板,稱得上是磚造建築精品。
      • 紅磚水塔
      • 紅磚水塔

     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